人文高端论坛之一|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

日期: 2008-05-05 浏览: 12806

2008年5月3号,由文史哲杂志主办的“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人文高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会场上高朋满座、名流荟萃,近20位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多所国内著名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他们围绕着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现状和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热烈而又广泛深入的讨论,各方都秉承着诚恳又不失直率的态度,用犀利又略带幽默的语言表达着睿智而个性的观点,在这场激烈学术交锋中,不断地擦出了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火花。

 

会议首先由山东大学陈炎副校长致欢迎词,他向各位远道而来的学者们简要地介绍了山东大学的基本情况,还指出《文史哲》杂志正朝国际知名汉学研究杂志迈进,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随后,《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同时阐述了举办此次高端论坛的想法初衷。中国文论,这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不能单纯从文艺理论的范围内来研究,而应该纳入更广阔的背景中讨论,《文史哲》杂志愿意提供这个平台,希望与会专家在此平台上畅所欲言。

 

会议在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中国文学理论话语重建”的主题发言中拉开了序幕,他认为,过去的30多年来用西方文论指导中国古代文论的路走错了,导致了现在的“学科史”成为了“学科死”,并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路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还原中国文论;第二步是重建中国文论的话语规则;第三步是西方文论中国化。对于他自己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失语论的观点”,曹顺庆教授笑称可以当作一面靶子,欢迎各位学者开展批评。北京师范大学李壮鹰教授的发言马上就向靶子射出了有力的一箭,针对“古文论的继承与重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他认为曹教授提出的“失语”是历史的选择,因此没有必要人为地进行“转换”或者“建构”。应该专注于研究古代文论的本身,抱着为研究而研究,疏离与现实功用和价值体系之外的纯学术研究的态度。会议虽然刚开始不久,但会场内的气氛就已经被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烘托得十分热烈。随后,专家学者们都积极地开始了讨论,争相表达各自的学术见解。首都师大左东岭教授在充分肯定李教授刚提出的专心学术,反对浮躁学风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个引起了会议热烈讨论的话题,即“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问题。他认为,在过去一百年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成效是有的,但更加不可否认的是其对现代文学体系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中山大学高小康教授积极回应了这一看法,也提出古代文论在当代缺少正当性的观点。随着会议的顺利进行,会场上的热烈气氛不断升温。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陈伯海教授对“失语症”提出了质疑,但并没有给予完全的否定。他认为,现代文论的建设需要古代文论的参与,而且古代文论也有必要参与到现代文论中。研究应以当代中国为本体,而不是曹教授所认为的以古代文论为主体,同时综合古今中外的理论。华中师大王先霈先生在发言中,对中国古代文论“失语症”的提法也持保留态度,并提出研究应该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研究古代文论的学者还应该体验当下的文学现实。继承着他的这一观点,,北京大学的钱志熙教授不仅是一名古代文学专业的学者,也是一名从事着古体诗词的创作的诗人,他从自身体验出发,再次肯定了研究和解决具体学术问题的重要性。会议讨论如火如荼地进行,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也兴致勃勃地加入讨论中,他另辟蹊径地从汉语独具诗性的角度出发,来讨论中国文论问题。上午的讨论始终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就在十分钟的茶歇时间里,学者们还三三两两地聚在热烈地谈论着未尽的话题。

 

下午继续展开的讨论继续从“失语论”出发,同时还关注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现状和未来走向等问题,学者们的踊跃发言使会议气氛达到了一个有一个的新高潮。华东师大胡晓明教授在做主题为“中国文论的新使命”发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他的观点,“失语论”的意义重大,但新意不足,现在仍是重复多年前的老话题。他还认为仅说“失语”是不够的,更是“失心”。学者应该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思想出发,来研究同时作为遗产和资源的古代文论,在加强中西文化思想结合的基础上,强调构建未定的文化中国。他的发言观点鲜明而言辞尖锐,让人很有感触,会场上发出不同乃至对立观点的声音频出,甚至有听众几次按捺不住地打断他的谈话而表达自己的观点。胡教授的发言刚结束,他所谈到的“失语论”新意问题就遭到了反驳,四川大学王庆博士认为,“失语论”并非没有新意,反而具有摧枯拉朽的巨大意义,而且提出“失语论”的曹教授很注重传统,一直在努力作建构中国文学理论话语这样一项相当艰辛的工作。会议伊始,学者们即展开了一来一往短兵相接式的激烈辩论,不断地碰撞出了学术的火花,同时也似乎嗅到了空气中淡淡的火药味。随后发言几位教授都较关注于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关系,和由此引出的中国古代文论未来走向问题。武汉大学的李建中教授活用《文心雕龙》中的“同之与异,不屑古今”为“同之与异,不屑中外”,强调文论的研究不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是找到其中的根,来治疗当下研究中的病。曲阜师大的崔茂新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失根”、“失心”和“失语”的具体内涵,他认为不应该对传统文化失去敬畏之心,同时也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将西方理论融入我们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复旦大学黄霖教授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虽然现实的主流是西方文化在消解中国传统,但在研究古代文论时,也不应对西方文论持一味否定的态度,两者的发展可以是并行不悖的。南开大学沈立言教授在中国古代文论走向问题上,批驳了让其完全回到历史的观点,认为这种回归是没有可能的。但同时,他也肯定了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所取得的成就,同意多位教授的观点,提倡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西方理论。中国语言文化大学韩经太教授对会场上紧张辩论的火热气氛给予了极大的赞许,他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应该首先基于对其正面的肯定的估价,在充分肯定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接着说”,进一步开拓性的研究。伴随着阵阵笑声和不断爆发出的掌声,会议的热烈讨论一直在不断进行中。山东师大杨守森教授从文艺学的角度来阐释“失语”,认为失语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没说出给世界提供有价值的有影响力的理论。山东大学戚良德教授一方面坚定地站在“失语症”立场上,充分肯定了其巨大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小心翼翼的纯学术研究的态度。山东大学王小舒和张义宾两位教授也就古代文论的现代性的问题提出了各具个性的有价值的观点。学术界德高望重老先生曾繁仁教授在会上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中国文论不仅仅是中国文论问题,而是中国文化问题。经过了八个多小时的讨论,会议由王先霈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会议对古代文论进行了超学科的多元化的探讨,在很多问题上都进行了既求真务实,又开拓创新的思考。同时,他也提出对古代文论进行宏观思考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对具体实在问题的研究,普世价值中也应该包含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最后,他代表所有与会者对《文史哲》杂志举办这次学术论坛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结束了,但是学者们那一句句充满着激情睿智的话语,一个个体现着真知灼见的观点;甚至会场上剑拔弩张、激烈交锋的点滴片段,空气中持久弥散、学术争论的火药气味,都深深地留在了每个人的记忆中。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新锐的学术观点在猛烈碰撞中不断被激发出来。本次的高端论坛的结束绝不标志着问题探讨的终点,而仅仅是一个起点,因为它将引领者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和建构更加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