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站 > 专题丛刊 > 正文

专题丛刊

《〈文史哲〉与中国人文学术编年(1951-2011)》

日期: 2015-04-10 浏览:

余英时先生曾经写道:“《文史哲》杂志自问世以来即波澜壮阔,一展卷而数十年人文思潮之起伏尽收眼底。”本书试图通过编年这一朴素的体裁,原生态地勾勒一本重要学术杂志的生长年轮,并藉此反映当代中国学术的变迁和演进历程。该书是一部杂志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编年史。

本书在遍检《文史哲》创刊以来所刊发的七千余篇文章基础上编就。自创刊以来,《文史哲》就坚持“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阅读本书,既能了解李希凡、蓝翎、李泽厚、汝信、庞朴、张传玺、葛懋春、汤志钧等初出茅庐时之精彩亮相,又能欣赏王亚南、吕振羽、顾颉刚、周谷城、杨宽、罗尔纲、黄药眠、陈登原、陈直、杨向奎、齐思和、王仲荦、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周汝昌、程千帆、阴法鲁、任继愈、季羡林、何兹全、傅振伦等硕学大儒的鸿篇巨制。一卷在手,便可概览当代中国学术六十年来之潮涨潮消、云卷云舒。

《文史哲》是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学术事件和重大学术争论的策源地。本书尤重复原和重现该刊在推动这些重大学术争论时所担负的重要角色。举凡中国古代社会分期、农民战争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红楼梦研究大批判、八十年代“文化热”、儒学是否宗教、对“夏商周工程”的质疑、中国古代社会社会形态等曾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学术争论,书中都有全面而详细的介绍。阅读本书,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领略《文史哲》“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的办刊宗旨,并回到现场体验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术风流。本书学术容量大,覆盖学科广,涵括时代长,存储了大量学术史资料,对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史、思想史、文化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