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可以找到知道《文史哲》而不知道山东大学的人,但恐怕很难找得出知道山东大学而不知道《文史哲》的。今天,这个50年代初诞生的新中国第一家大学文科学报,已经成为深具影响的涵盖文史哲的大型综合刊物。《文史哲》弥足珍贵之处,就在于能够保持著名刊物的荣誉,不断创造佳绩。这个佳绩就是成为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的刊物,就是连续荣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这里我要解释一下这两个奖项。我们现在的一些评奖评得比较乱,然而这两个奖项评得很严肃,很认真。一是程序严格,由各省市、部委推荐;二是受奖面很小,全国只有八九家学术刊物,高校学报700家只有两家,含金量很高。三是获奖后并不是终身的,这两个奖是每两年评一次。所以说《文史哲》取得这个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
《文史哲》所以历尽50年沧桑而不衰,所以能够不骄不躁与时俱进,当然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种条件,这其中,既有学术前辈的精心呵护,又有学术中坚的鼎力参与,还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认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史哲》具有一种崇高的学术追求,具有一个良好的办刊作风。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史哲》摒弃门户之见,反对学界霸风,提倡百花齐放,推进学术争鸣,不断努力地向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攀登。这样一种学术追求,这样一种学术风范,是办好一个优秀学术刊物的最重要条件。《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们,既是编辑,又是学者,不少是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在学术界有很高知名度,真正实现了“学者办刊”。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学术内功”,《文史哲》才能够广交学术界知名人士,广纳学术界优秀成果,以她特有的学术见识和学术厚度而跻身于最优秀学术刊物之列。这一点,既是《文史哲》宝贵的历史经验,又是《文史哲》可以而且一定能在新世纪里再创新的辉煌的最重要条件。
要担当弘扬人文精神、繁荣学术的历史使命,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而学术理论刊物更是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因为办好一本刊物,就是举起7一面旗帜,它可以弘扬一种精神,推动一种社会思潮,倡导一种学风,团结和造就一批学人。《文史哲》走过的50余年光辉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 来自:光明日报200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