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文学的历史现场”:《文史哲》杂志举办第三期青年学者工作坊

日期: 2023-06-07 浏览: 12806

2023年6月3日,《文史哲》杂志以“回到文学的历史现场”为主题,在山东政协大厦(维景大酒店)举办第三期《文史哲》青年学者工作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二十余位专家参会,会议以分组报告、综合评议的方式进行。

在开幕式上,《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为会议致开幕辞。王主编认为期刊在引领学术潮流以及创造学术史、社会政治的历史中起着积极作用,强调学界的代际交替已经完成,主体力量、引导性力量、学术生产力最主要的部分已转移至80后学者身上,认为参会青年学人代表了学术的未来与希望,《文史哲》希望借此活动将一批有志于学术、有思想追求的学者团结在杂志周围。王主编对会议初衷进行解读,指出举办本次活动主要是希望文学研究“走深走实”,《文史哲》杂志的文学稿件追求从文学走向思想,从思想走向历史,文学的力量是来自反映思想和历史的深度。当下的文学无法脱离时代、政治、生活以及主流学术风气的制约和影响,《兰亭集序》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待今人就是“回到文学的历史现场”,这与我们现在看待古人相类似。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史均无法脱离儒家思想与审美趣味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从事任何专业都不能画地为牢,进行文学研究既要回到历史,也要回到哲学,与此类似,儒学研究也应在社会科学视野和国家治理层面下重新审视。总而言之,文学研究应有历史感,解读出文学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和思想信息。完成历史认知。王主编希望所有参会学者都能通过本次工作坊进行充分研讨和交流。

在工作坊上,各位参会学者就回到文学的历史现场的诸多问题展开探讨,特别是文学文本生成的背景及相关问题,成为此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话题。福建师范大学李小荣教授讨论“转生梅”的表现方式和语境,强调宋代咏梅诗词生成过程中禅宗的推动作用。南京大学金程宇教授以元代欧阳玄《赠日本僧此山首座》书法真迹为引,指出文学实物对研究历史现场的重要意义。上海师范大学陆路研究员和广西民族大学钟乃元副教授分别就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四萧唱和诗、唐诗中“瘴”书写及边疆治理意义展开分析。南开大学薛英杰副教授和山东大学任增强副教授分别围绕晚明清初通俗小说中才子捐监应试情节和《聊斋·莲香》中所出现的“痨瘵”展开发言,展示历史与文学间的张力。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陆胤在分类归纳曾国藩读书行为的基础上,将文章声调之学还原到其阅读场景和读书动机之中。中国人民大学彭春凌教授指出章太炎“以进化为枢轴”到“以俱分进化为进境”的思想是跨境展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培副编审认为傅道彬新著《“六经”文学论》回到历史现场,在礼乐文化体系中“重现”经典。如何重新审视与还原“熟悉”的文学现象也成为学者讨论的又一重要议题。南京大学卞东波教授提出应当从东亚汉文化圈的视角出发,给中国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非虚构写作是游走于文学与历史的一种书写形式,北京大学叶晔教授指出基于集部文献的文学家传记对学术研究和非虚构写作的重要价值;山东大学潘超副教授通过考察洪迈对《夷坚志》的改作、重刊,展现作者在新的出版环境下做出的非虚构努力。山东大学代亮研究员梳理桐城派“方、刘、姚”文统的构建与演替过程,并进一步指出其创生及递变的成因。南京大学童岭教授基于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等中古研究著作,对王仲荤先生“淹通文史”的学者身份与其对章太炎校雠学传统的继承展开讨论。山东大学伏煦副教授考察刘咸炘“文章之盛,穷于天监”之说,并对其中蕴含的“文质彬彬”与“骈散合一”的文学典范及其对“文”与“文学”的区分进行分析。《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刘博超编辑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两个维度出发对《胡笳十八拍》《兰亭集序》以及如何评价李煜与李清照等文学争鸣的重要议题与相关语境进行讨论。

此外,参会学者们还对经由文学再现的历史记忆予以剖析。山东大学宋雪副研究员借助文献材料返回历史现场,梳理“戊戌六君子之死”这一重大事件中蕴含的矛盾冲突、政见诉求,展现文本背后的历史记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勤勤副编审将1911年出版的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与民国时期的通行译本《清宫二年记》进行对读,揭示德龄复杂的文化视角与身份认同。首都师范大学袁一丹副教授指出后五四时代兴起的“情感个人主义”实则取法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规范,爱情在青年心中是有定则和可换算的方程式。复旦大学康凌副研究员分析左翼诗歌如何通过街头抗争过程中的身体感官经验,介入对都市空间的争夺之中。清华大学马娇娇助理研究员通过考察左翼文人的前线报告、中共的政治宣传和西方人士的乌托邦想象,力图再现根据地地方叙事的“发生史”。中国海洋大学张治副教授结合钱锺书在“十七年”时期的主要文学研究事业,发掘其中蕴含的积极思考、锐利的批评见解和有益的进退方案。

参会学者就史料的处理、历史现场与文学文本、学术争鸣的汉宋关系、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闭幕式由《文史哲》杂志刘培教授主持,对会议内容进行简短总结,对参会各方表达诚挚谢意,期盼能借此机会延续友谊,推动青年学人的成长,希望《文史哲》杂志能成为各位青年学者展现自我学术抱负、社会关怀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