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协涛先生应邀来《文史哲》编辑部作专题报告

日期: 2020-11-25 浏览: 12806

2020年11月23日上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主编龙协涛先生应《文史哲》编辑部邀请,作了题为《编辑的导向意识、学术眼光、工匠精神和职业境界》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由《文史哲》杂志副主编刘京希教授主持,《文史哲》编辑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民俗研究》编辑部、《周易研究》编辑部的部分同人参加了报告会。

 

龙先生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担任学报主编的经历和体会,以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纵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前景。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走向世界,争创一流,也需要类似自然科学类期刊“卓越计划”的政策扶持。他引用《文史哲》杂志王学典主编“不入主流、难成一流”的观点,强调期刊要先进入主流才能考虑成为一流的问题。他认为一流期刊就是一种品牌期刊,要有品牌形象。对于如何成为一种品牌期刊,他从导向意识、学术眼光、工匠精神和职业境界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在谈到导向意识时,龙先生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指出,要把“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意识贯穿办刊全过程。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反映北大的声音,在学术探索和创新上体现北大的水平,在编校质量、编排规范上坚持北大严谨的学风。

 

谈及学术眼光,龙先生认为,学术眼光由人文素养决定,是编辑学术底气的表现,反映编辑的综合素质。刊物的策划、栏目的设计、稿件的取舍是对编辑、主编学术眼光的检验。他还用精辟的语言总结出当今期刊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很多文章“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糊涂化、用深奥的语言讲常识”。

何谓工匠精神?龙先生认为,编辑可以称为“文化工匠”“文字工匠”,工匠精神决定了刊物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含量,主要包括打磨标题、文字推敲等。他提出,编辑应该弘扬“三精”精神:精雕细刻打磨每一篇文章;精耕细作办好每一个栏目;精益求精出好每一期刊物。

至于职业境界,龙先生着重谈到了编辑的三个类型:收获型编辑、耕耘型编辑、播种型编辑。这三种类型的编辑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境界:职业境界、敬业境界、事业境界,而第三种境界则是编辑家、出版家的境界。同时,他还强调了主编对办好学术期刊的关键作用。主编是刊物的舵手,是刊物的灵魂。主编的学识、胸襟和眼光,包括人格魅力,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感染力。

在讨论环节,《民俗研究》王加华教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赵玉华主任、李春明编审、纪小乐编辑,《周易研究》李秋丽编辑,分别就不同问题与龙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最后,《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对龙先生的报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龙先生与其说是期刊界的资深专家,不如说是个领袖人物。他鼓励编辑们要认真学习龙先生这种“边走路边消化,边归纳边概括边提炼”的好习惯,也希望大家借鉴龙先生用具体的案例说明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做法,平时多积累案例,以便随时反刍。(文/刘京希 刘丽丽 图/刘丽丽)

龙协涛先生曾任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