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东(1982—),男,汉族,山东莱西人,山东大学物理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2005、2009、20012),现为《文史哲》编辑部编辑、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目前主攻中国儒家哲学、西方宗教哲学,兼及其他。2013年曾荣获“两年一度的傅伟勋基金会—国际中国哲学会亚洲哲学研究论文竞赛”奖。

主要学术履历:
入选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20—2025)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2019.9—)
美国贝勒大学访问学者(2018.1—2019.2)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5.9—2019.8)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2012—2015)
山东大学物理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2005、2009、20012)
专著:
1.《意志与真知——学庸之异》,济南:齐鲁书社,2018年9月。
2.《性善与治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论文:
1.《哲学史研究的实在性:基于“三方互动”的新考量——<性善与治教>作者对陈少明教授方法论审查的有限回应》,《孔子研究》2020年第3期。
2.《儒家性善论的两种型态与演进逻辑——兼论其义理困境及更化路向》,《齐鲁学刊》2019年第1期。
3.《〈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儒家政治的“真知”困境与可能出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4.《〈中庸〉首章:本体论误区与生存论新解》,《孔子研究》201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5.《描述与主体——开掘〈逻辑哲学论〉中的“语用”意识》,《现代哲学》2017年第1期,。
6.《〈老子〉诠释:“道不可言”能走多远》,《周易研究》201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7.《〈大学〉“明德”并非〈中庸〉之“性”——基于思想史趋势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6年第7期全文转载)
8.《儒学中的真理认识论问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编:《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8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9.《礼教的信念机制:〈荀子·礼论〉生存分析》,《邯郸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大学〉、〈中庸〉研究:七家批判与方法反思》,《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两年一度的傅伟勋基金会—国际中国哲学会亚洲哲学研究论文竞赛奖2013年获奖论文)
11.《“教化”意识:〈大学〉的隐含前提——〈大学〉为何没有进一步解释“格物致知”》,《原道》第21辑(2013年)
12.《早期儒家的宗教哲学运动:基于经典文本的考察》,《原道》第23辑(2014年)。
13.《基尔克果的生存分析:〈哲学片断〉“插入章”的翻译和注释》,古典文明工作坊编,刘小枫、陈少明顾问,娄林主编:《经典与解释(第36辑):基尔克果的苏格拉底》,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
14.《〈新约〉神迹观:基督事件作为唯一神迹》,《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19辑(2014年)。
15.《〈罗马书〉:寻找希伯来正义论的出发点》,《犹太研究》第11辑(2012年)。
16.《神迹即能力?——希伯来圣经(〈旧约〉)叙事中的神迹观分析》,《犹太研究.2011》。
17.《何为“本性之善”——评谢文郁的〈中庸〉解》,《哲学门》总第26辑(2012年)。
18.《〈商颂〉“致福”思维与〈圣经〉中的“苦难”问题》,《原道》第20辑(2013年)。
19.《〈大学章句〉中的“出发点丧失”问题》,《周易研究》2011年第5期。
20.《殷周之变中的宗教观念革命:天人关系之争》,《原道》第15辑(2008年)。
21.《赋义与理解:齐克果论“信念”——兼论普兰丁格的宗教认识论》,《哲学门》总第20辑(2010年)。
22.《“本质”对“本性”:主体性自由概念下的心灵改善困境》,《哲学门》总第16辑(2008年)。
评论:
1.Zou Xiaodong, “Editor’s Introduction: Reevaluating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Division between Mencius and Xunzi,” R.A. Carleo III tr.,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6 (2020): 1–8.(邹晓东:《重估孟荀二分的传统儒学格局》,《文史哲》国际版总第6期,2020年第1期,编者导语)
2.《儒学与“五四”能和解吗?》,《中华读书报》2019年6月12日,头版头条+第13版整版。
3.《“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是怎样炼成的?》,《中华读书报》2019年5月15日,头版头条+第5版整版。
4.《儒学研究者与自由主义学人共话“贤能政治的可行性及其限度”》,《文史哲》2016年第5期。
5.《性善与性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五”述评》,《文史哲》2015年第4期。
6.《儒门和一,根基何在?》,《原道》第25辑(2015年)。
7.《儒家与自由主义两派学者有了共识 中西制度差异与性恶性善无关》,《中华读书报》2015年5月13日,头版。
8.《中国自由主义从激进转向保守——“‘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人文高端论坛侧记》,《中华读书报》2015年5月13日,第5版。
9.《“生存分析”与西方哲学的“硬核”——评谢文郁《自由与生存》》,许志伟主编:《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9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获奖:
1.论文《〈大学〉、〈中庸〉研究:七家批判与方法反思》荣获2013年度“两年一度的傅伟勋基金会—国际中国哲学会亚洲哲学研究论文竞赛”奖。
2.论文《〈大学〉“明德”并非〈中庸〉之“性”——基于思想史趋势的考察》,荣获2017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3.专著《意志与真知——学庸之异》,荣获2019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