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国家期刊库主办的“大数据时代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7月18日在北京召开,旨在探讨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新媒体应用、开放获取及网络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为国家期刊库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来自全国各大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就数字化与期刊发展作了主题发言,并就“学术期刊如何利用新媒体”、“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学术期刊开放获取”以及“国家期刊库在大数据时代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中的作用,以及未来与编辑部开展合作的模式和方法”等问题展开研讨。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学术期刊网站及新媒体建设调研结果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数据网络部主任杨齐介绍了国家期刊库项目组对学术期刊网站建设的调研情况:
□ 截至2015年3月10日,国家期刊库收录的643种期刊中:开通网站的期刊有511家,占总数的80%。其中具有独立网站的期刊有283家,依附于主办、主管单位网站或使用联合网站的142家,使用中国知网提供的网站平台有99家。开通网站的期刊中,268家期刊开通了期刊采编系统,占52.4%。
社科基金资助195种刊物中,164家期刊开通了网站,约占总数的84%。其中,80家期刊网站开通了期刊采编系统,占48.8%。
□ 从栏目建设来看,大多数期刊网站都提供刊物介绍、读者服务和投稿须知、期刊订阅、杂志动态公告等内容服务,但在交流互动、版权声明等内容建设方面仍显欠缺。
□ 网站读者服务功能方面,在511家期刊网站中,开通检索功能的有331家,开通在线阅读功能的有205家,开通下载功能的有215家。
□ 新媒体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程度不高,511家开通网站的期刊中,开通微博的有31家,博客18家,微信71家;其中195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开通微博的有12家,博客11家,微信10家。
□ 开放获取方面,大多数期刊网站会提供过刊或当期刊物的目录及摘要,但只有近4成的期刊网站提供全文数据。
□ 期刊官方网站的更新情况:网站电子刊优先于纸质期刊出版的只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其他期刊的更新情况分别为:全文同步上线124家,目录、摘要同步上线236家。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杨齐,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数据网络部主任:
国家期刊库项目系统平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于2013年7月16日上线运行,公益免费开放,收录200种国家社科基金遴选并重点资助的社科类学术期刊;70多种中国社科院主管主办期刊;499种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已经超过斯坦福大学海威出版社(HighWire Press),成为世界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
期刊库发展模式的探索:通过新浪微博和微信推荐期刊150本,推荐论文440篇,极大提高了阅读量;合作建设学术网络频道,例如与社科网合作推出“数据中心”频道,与光明网合作推出“光明学术”频道,推介论文、期刊和论文下载排行,更新学术动态,报道学术会议、学人风采;与世界知名的图书馆系统商合作,将期刊论文元数据集成进学术资源发现系统Primo,在世界范围内超过2000家图书馆可以通过检索系统,发现并获取期刊库的期刊论文;通过新浪官方微博和官方网站开展编读互动活动,强化了读者、作者与期刊编辑部的沟通互动。今年上半年,活动已连续开展7次,话题阅读量累计1870.4万次,累计参与讨论人数达1,937人,累计答疑282次。
刘普,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副处长:
商业数据库和公益学术期刊数据库相互辅助,很难说谁能取代另一方。国家期刊库打破了商业数据库对学术信息的垄断,虽然信息更新稍微滞后,但免费开放获取,对商业数据库改善服务、降低收费是很好的促动。商业数据库应该顺应开放获取的趋势,降低收费标准,多做公益事业。目前知网的商业利润很高,但是给作者的利益反馈是非常少的。
初景利,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期刊影响力不等于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也不等于影响力!期刊影响力是由期刊质量和传播能力共同构成的,其实是学术期刊传播手段的效果。现在的期刊要善于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多媒体单个的消息是很小的影响力,但效应集聚,可以带来“长尾”的宣传效应。而在所有宣传手段中,数字出版平台是最关键的,期刊自己的网站是读者获取信息最重要的平台。目前,我们也在进一步探索语义出版的技术,进一步对期刊内容更多关联,多方位展示,进行语义标示、知识检索。
“开放获取”是提高期刊影响力最有力的手段,同时可以达到公用利益的最大化,它包括免费获取、政策声明、版权许可和长期保存各方面。开放获取同样需要同行评议,需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而且开放获取不一定只适合于商业出版商,期刊有权在自己的期刊网站和所属机构网站上为读者开放获取。事实上,开放获取并不会降低杂志的影响因子,反而会因为扩大阅读量提高转载量,进而提高影响因子。
张永山,《经济研究》杂志社:
期刊数字化、新媒体及网络运营应该设立专门职位和专门经费。这一项目的费用应该加入国家学术期刊经费预算。
高媛,《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之一,期刊碎片化。在大型数据库中,单篇论文代替整本期刊作为传播基本单元而存在,这种情况改变的不仅仅是期刊的媒介,而包括因作为整本期刊而存在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之间的呼应和对话都随着期刊的解体而付诸东流了。
挑战之二,数字版权流失。学术期刊在与大型数据库合作时,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型数据库的影响力和受众资源,提升刊物的可读性、可获得性和受众面,享受自身无法达到的影响力覆盖,但同时大型数据库的经营模式是独立的纸本刊物很难匹敌的。前些年社科院的许多期刊分别与知网签订度独家权协议,在数字版权方面作出让步。社科院对期刊统一管理,发挥了集聚效益,避免了双方利用与被利用的不利局面。如果纸本期刊过早流失了数字版权,很可能在新媒体勃发的浪潮中埋下隐患。
挑战之三,与受众交流的欠缺。这是期刊在数字化过程中能够轻易改变的一点,也是期刊竞争力所在。
徐枫,《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面对数字化新环境,国际学术期刊提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性举措:第一:“纸本摘要+网上全文发表”模式,全文网上在线出版,印本仅提供摘要,或一页微论文、概述、目录等加二维码,或若干重要论文全文。
第二:“来稿直发” 模式,“先发后审”在线出版平台,来稿只要技术无错、逻辑合理,马上在线发表,定性评价交由读者或研究者同行在线评议,具有短、频、快的特色。但这种模式尚无法取代专业评审功能的期刊,公信力不足。
第三,是极具前景的“在线优先出版”模式,兼具网络与纸本优势。以单篇论文为发表模式,最具有竞争力,融合传统期刊严格的审稿流程,海量信息中提供经同行筛选文献;同时兼具数字出版所有优势,短频快,不择时地,便携,按需出版。
第四,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不仅限于期刊,而是扩展到高校、机构、学术共同体来做,做到全球学术资源共享,2014年,全球机构数字库已达到2700多家。这种情况下,期刊数据资源的独享还能坚持多久,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都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另外一个关于期刊数字化的技术: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开放学者的全球身份证。全球范围的学者同名同姓问题得以解决,并带来很多期刊传播效益及国际化的很好作用。此技术从国外引进,今年《浙江大学学报》率先尝试使用。
总而言之,互联网出版具有几个新常态:印刷已不再是唯一重要或必要;纸刊不再被普遍看作学术交流的唯一模式,并逐渐失去科研产出的重镇地位;第一手资料将被视为科学研究的首次产出,并成为正式信息交流的途径之一;未来的期刊出版将更多是一个个在线平台,网络出版将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单篇出版、快速发表、快速迭代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期刊发展的重要模式;纸本还会存在,并更多以“按需出版”形式出现。
李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
中文人文社科类学术成果,其中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科学问题研究占大多数。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国外不少研究人员还无法直接阅读中文原文。特建议:建设独立的中文学术文章英文文摘部分的网络出版和数据库,同时,要将英文文摘数据的有效链接全文指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原文数据和中文文摘数据。而且英文文摘应该是一篇微型的学术论文,应为扩展的报道性文摘。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研究结果和结论等。通过阅读这种文摘,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满足英文读者的需要。
在人文社科类学术研究中往往有部分专有词汇或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对应的英文部分的表达比较混乱,建议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建立人文社科类词汇中英文规范词表,为这类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