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5日,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主编论坛在武汉举行。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姜培茂、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邵明义、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来自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六十余家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主编及相关负责人,围绕“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建设与改革”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与会代表认为,学术期刊要在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仅要在国际化背景下,注重发出中国声音,形成中国话语,占领学术的制高点,还要借助数字化、信息化,重视办刊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拓展传播渠道的同时,固守学术伦理道德和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文史哲》杂志刘京希副主编受邀作了题为“《文史哲》杂志的特色化建设和国际化努力”的大会发言。
《文史哲》杂志的特色化建设和国际化努力
一、《文史哲》杂志特色化建设概况
对于学术期刊来说,特色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不可取代性”。没有人能够无视或取代你的存在,就是最根本的特色,也是立刊之本。由此而言,所谓特色化建设,就是从期刊的风格定位、选题策划,到栏目设计、内在质量,全部朝着“不可取代性”的方向去进行主观努力的过程。循着这样的轨迹去努力了、实践了,期刊特色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正像“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的办刊宗旨所倡导的那样,一直以来,《文史哲》杂志致力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着力打造的特色。力争在全球文明的滋养下,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是《文史哲》的最终追求。
二、《文史哲》杂志国际化概况
1.《文史哲》中文版国际化概况
由于其厚重的古典汉学风格,《文史哲》杂志早已迈出国门,走向国际汉学界。创刊不久,《文史哲》就以其高端学术追求,成为整个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1955年12月,高教部就曾要求山东大学代表国家向英国、日本、苏联和越南等国的国家图书馆赠送《文史哲》杂志。郭沫若先生赴日考察时,曾应日本方面的要求,专门携带50本《文史哲》进行交流。
如今,《文史哲》已经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期发行量600余份。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大都订阅、收藏《文史哲》,哈佛大学更将《文史哲》杂志与《历史研究》、《考古》、《文物》列为她所认可的四家中国大陆学术期刊。据武汉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首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暨2013全国“百强报刊”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消息,《文史哲》凭借其稳定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中文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类)海外发行量前四名,位列“最受海外机构用户青睐的中国期刊”发行排行第48名。
2.创办《文史哲》英文版
为了让世界学术界更好地了解和观察中国,更好地感受中国思想界的动态,更好地把握中国人文学术的变化与走向,为中外学术界搭建沟通对话之桥,2011年起,《文史哲》编辑部着手筹备《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的编辑出版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文史哲》英文版已于2014年6月份创刊发行。
英文版的编辑、出版与发行,由《文史哲》编辑部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合作完成。《文史哲》编辑部负责选题策划、组约稿件和编辑加工,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负责出版与发行。英文版的出版发行方式为数字出版,线上发行。期次初定为半年刊,待条件成熟再出版季刊。英文版严格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实行国际学术期刊界通行的匿名同行评审制度。英文版编委会由余英时、王靖宇、安乐哲、池田知久、庞朴等20余位海内外一流学者组成。
《文史哲》英文版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以“专题”形式呈现,每期集中讨论一个海内外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英文版创刊号主题为“中国社会形态问题”,首期刊发中国学者文章6篇,海外学者文章3篇。
三、三点做法
《文史哲》特色化建设与国际化努力,总起来看,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是凝练古典汉学风格。《文史哲》的刊风,散发着浓郁的汉学气派和乡土气息。从 “人文前沿”、“疑古与释古”,到“中国社会形态问题”,所有这些专题栏目所涉及的选题,无不为国际汉学界所关注,日本汉学刊物《东方》等著名报刊均跟踪进行了详尽的报道。这自然就提升了其在国际汉学界的影响。
二是发起学术争鸣。“知出乎争。” 学术讨论、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研究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文史哲》近60年来所享有的盛名,与它发起的一场又一场著名学术论战与重大讨论密不可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史学界有“五朵金花”之说(即五场重大论战),其中至少有三朵即“中国古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战”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战”是盛开在《文史哲》上的,即由《文史哲》所发起和推动展开的。著名的“《红楼梦》讨论”只是20世纪50年代《文史哲》所引发的众多论战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次。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文史哲》以及两个“小人物”的喜爱、表彰和赞赏,成为学林佳话。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界关于传统文化的大讨论即所谓的“文化热”,某种程度上说,其起点即始于《文史哲》1984年第1期的一组“文化史”笔谈。世纪之交前后,《文史哲》发起了两场引人瞩目的大讨论,即“儒学是否宗教”的讨论和“疑古与释古”的讨论。从2010年开始,《文史哲》辟出专栏,再度推动“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的大讨论。这些讨论引起学界的广泛瞩目,海内外一批有造诣的顶尖学者因此被吸引到《文史哲》这一学术园地,着意耕耘。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知名媒体的热切关注,《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日本著名汉学刊物《东方》等著名报刊均跟踪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尤其是“疑古与释古”专栏和“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的大讨论,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烈响应。“疑古与释古”讨论被《社会科学》杂志列为2006年度四大“人文学术热点”之一,并受到日本汉学界的积极评价;“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大讨论,被《光明日报》和《学术月刊》共同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接连展开的学术大讨论,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文史哲》杂志的影响。英文版下一期的专题,确定为“中西文明对话”,同样秉承推动学术争鸣的办刊宗旨。
三是引领学术潮流。“学刊之美,在乎学术引领。”学术期刊存在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发掘潜在话题,引领学术潮流,培养扎实学风,推进学术研究。可以看到,学术期刊那些能够激发反响的动作、举措,归根结底来自于对学术研究态势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脉。换句话说,大到一个新方向、新阶段的开启,小到对某一问题的集中讨论,学术研究的推进、调整或转向,不只仰赖于时代的催生和学者的贡献,也是学术期刊不容推卸的担当。除了展现研究成果之外,学术期刊还需要在建立公平允正的交流机制,培植沉着扎实的学术风气,养成宽阔多元的研究视野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更自觉、更敏锐、更有魄力地对学术潮流予以倡导和规范,通过这些工作,使自己获得更切实的发展,进而树立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这正是《文史哲》多年矢志不移的追求。不论是当年盛开在《文史哲》上的“五朵金花”、名噪一时的“《红楼梦》大讨论”,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化史”讨论,抑或是21世纪初的“疑古与释古”、“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文史哲》挖掘潜在热点、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旨趣。而今,《文史哲》更是以日趋成熟的体制化的思路,通过策划主办系列“人文高端论坛”的方式,发掘热点话题,引领学术潮流,密切编者、作者情感。该系列“人文高端论坛”,以小规模、高层次、大动作为特点,以人文学术的焦点、前沿问题为内容,通过系列探讨,旨在引领学术风尚,推动学术发展。自2008年至2010年,先后举办了“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传统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等三个高端论坛,在人文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知名学者争相参与。2011年5月,配合《文史哲》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以“反省与展望: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为主题的第四次人文高端论坛也将如期举行。2014年10月,将举办以“多维视野下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为题的第五次高端论坛。该系列“人文高端论坛”,已然成为《文史哲》的品牌性和特色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