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51年5月1日的《文史哲》,是一份在海内外人文学界享有巨大声望的老牌学术期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曾几度左右中国大陆的主流学术方向,引领了人文学术的潮流,至今仍被学坛看作风向标之一,在海内外深受尊重和推崇。
《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创刊伊始,《文史哲》即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是学界50多年来对《文史哲》的广泛称誉。已过世和仍健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在这里或刊发了处女作,或刊发了成名作,或刊发了代表作,从这里走出来的学者可以说数不胜数。《文史哲》为此驰誉学术界,广受称道。
《文史哲》近60年来所享有的盛名是和它发起的一场又一场著名论战与重大讨论分不开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史学界有“五朵金花”之说(即五场重大论战),其中至少有三朵即“中国古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战”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战”是盛开在《文史哲》的,即由《文史哲》所发起和推动展开的。著名的“《红楼梦》讨论”仅是20世纪50年代《文史哲》所引发众多论战中的有代表性的一次。“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界关于传统文化的大讨论即所谓的“文化热”,其起点即始于《文史哲》1984年第一期的一组“文化史”笔谈。世纪之交前后,《文史哲》发动了两场引人瞩目的大讨论,即“儒学是否宗教”的讨论和“疑古与释古”的讨论。前一场讨论余波犹在,后一场大讨论至今尚未结束。从2010年开始,《文史哲》辟出专栏,再度推动“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的大讨论。这些讨论广受关注,《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日本著名汉学刊物《东方》等著名报刊均跟踪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是《文史哲》的办刊宗旨。致力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集古典性和前沿性于一身,是《文史哲》的特色。而《文史哲》的最终追求,则是在全球文明的滋养下,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由于其厚重古雅的汉学风格,《文史哲》杂志早已迈出国门,走向国际汉学界。1955年12月,高教部就要求山东大学代表国家向英国、日本、苏联和越南等国的国家图书馆赠送《文史哲》杂志。此时的《文史哲》杂志已成为整个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如今,《文史哲》已经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期发行量达600份。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大都有对《文史哲》的收藏,哈佛大学更将《文史哲》杂志与《历史研究》、《考古》、《文物》列为她所认可的四家中国大陆学术期刊。
最让《文史哲》杂志感到自豪的,则是她在数代读者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她所拥有的一批个人订户。读者自己愿意掏钱订阅,是对一份杂志的最高奖赏,是一份杂志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诚哉斯言!正是有感于此,《文史哲》在迎来自己的60周年华诞之际,决定发起一个“寻找老读者、老订户”的有奖征文活动,欢迎那些从《文史哲》创刊以来就喜欢阅读本杂志的读者撰文参加,尤其渴盼那些早年就订阅过《文史哲》的老订户踊跃投稿,将您与《文史哲》杂志之间的故事写出来,将您认识、阅看、订阅《文史哲》杂志的过程写出来,假如能提供若干证明材料则更好。我们将把这些征文汇编成册行世,并从中选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老订户和老读者,邀请参加《文史哲》杂志60周年庆典活动。
《文史哲》的老订户、老读者们,您们都在哪里?《文史哲》在寻找您们,在期待您们与她联系!
来稿请寄: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文史哲》编辑部(邮编 250100)李梅收